|
作者:洞见yangtuo唯有慈悲,能化解一切嗔恨。古人云:人以气为主,于内为精神,于外为行色。气,是修养之道,也是儒释道文化的重要概念。儒家修正气以治世,道家养清气以治身,佛家化怨气以治心。这是古人的处世智慧,也是今人的修养哲学。当你掌握了这三种修养智慧,自能明智通达,富足安然。01修正气《周易·系辞》有言: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。君子内修正气,外遵礼数,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。清代三朝元老朱轼,为人正直,深受朝廷信任。康熙年间,朱轼出任陕西学政,得知每年乡试有一个“潜规则”,需要向负责审核的礼部交一笔“册费”。朱轼不愿同流合污,拒绝上交“册费”,不想反被陷害,受到降级处分。好在朝廷查明了真相,不仅废掉了陋习,让他官复原职,还嘉慰他清正老实。雍正年间,他被钦定为科考的主考官,侍郎刘碧为副考官。刘碧经不起重金诱惑,将考题泄露给了官员。而朱轼不仅没收礼,还连夜带着行贿礼单进宫面陈,奏请皇上重新出题。考试结束后,雍正帝赞赏他“尽拨佳文,摒除弊端”,并特赐他“朝堂良佐”的御匾。侍郎刘碧及其施贿官员,则受到了雍正帝的严肃处理。《论语·学而》说道:有机智之巧,必有机智之败。投机取巧,必招祸端;心有衡尺,才能坦然于世。行走于世间,品性正直,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。左宗棠49岁创建楚军,在江宁担任两江总督。声望、权势皆握手中,但他从来没有用职权为自己家族谋利益。反而把他的大部分俸禄,拿来帮人解困,资助清王朝公共事业。率军出征期间,他与将士同吃同住;军饷拖欠,他也会自掏腰包补贴。他每年可获得4万两的俸禄,但他平时从不食山珍海味,冬天也只穿最普通的衣袍。左宗棠这一生正直无私,不仅赢得了军心,还做到了正一品官衔的东阁大学士。孟子说,吾善养吾浩然之气。胸怀正气,才能行稳致远。再大的权势,再精明的手段,都比不过做人正直,做事靠谱。在心中修正气,就是在生活中种福气。心宽体正,不愧于心,才能食之香甜,寝之亦安。02养清气道家有言:清气,可蓄人体之元气,乃长寿之道也。养清气,就是养寿命。国学大师梁簌溟年少时体弱多病,离不开汤药。二十岁后,为了调养身体,他开始食素,自己制定饮食计划;并坚持每日早起按摩,健脾养胃。只要一有空闲,便盘腿打坐,放松大脑,舒缓神经。无论何时,他都保持着从容的姿态,不让外界纷纭扰乱自己的内心。得益于这种清净有序的生活习惯,他最终活到了95岁。梁簌溟曾在随笔中写道:做人就是要调整自己,心情平和、内心清净,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。养气以净,淡泊于性。当清气存于体,化于心,便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。诗人林逋隐居于西湖孤山,过着一人渔樵耕读的生活。他独爱梅花,便开田种梅,花开赏花,梅熟卖梅。他驯养了两只仙鹤,偶尔友人到访,仆童便以鹤报信;闲暇无事时,他便观鹤起舞。林逋还常常握书煮酒,饮至微醺,便放书打盹;兴之所至,便乘船游览西湖,寻幽访古。他一生都远离红尘,心境澄澈,充实富足。老子说:清净为天下正。心若清净,便能神清目明,自在安然。世界纷繁复杂,一点虚名诱惑,就足以让人丧失定力。唯有养足清气,不起心,不动念,才不至于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遗失自己。03化怨气佛家有三毒,名为贪、嗔、痴。其中,嗔是地狱之源,是三毒中最难以摆脱和根治的心病。因嗔怒而起的怨念仇恨,最终只会害人伤己。东汉时期,苏不韦的父亲苏谦被同僚李皓残害致死,苏不韦心怀怨恨,从此走上了复仇之路。18岁的他,把父亲下葬、母亲安顿好后,便改名换姓,招募刺客,刺杀李皓。然而李皓命大,他几次都未得手。于是,他遣人挖地洞到李皓家宅,杀了李皓的妻儿,让李皓活在恐惧中。又挖了李家的老坟,取了李皓父亲的人头去集市上示众。李皓知道后,心如刀绞、又气又恨,却不敢声张,没过多久就吐血而亡。而苏不韦也早在仇恨的折磨下,变得阴暗冷血,麻木不仁。佛陀曾对一位年轻的婆罗门说:“以嗔怒来回应嗔怒,这是恶劣的人,恶劣的事。不以嗔怒回应嗔怒的人,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。”嗔怒,是恶行之始。你若心狭如牢,它便将你侵蚀殆尽;你若心宽似海,它便还你风平浪静。唐代官员娄师德,为人十分宽厚。但狄仁杰一直瞧不起他,认为他惺惺作态,还屡次排挤他到外地做官。后来,狄仁杰入京做宰相。武则天见他对娄师德很是不屑,十分诧异,便告诉狄仁杰,他之所以能站在朝堂上,正是娄师德的举荐。原来,面对狄仁杰的嘲讽,娄师德从不辩解和仇恨,反而以德报怨,推荐其入京。而狄仁杰知道真相后,自叹不如,此后再也没说过娄师德的不是。佛说:唯有慈悲,能化解一切嗔恨。人之辱我谤我不可避免,容之退之,便是保全自身最好的方法。回击伤害,只会倍受伤害。修一颗兼容之心,化怨气为和气,既是宽容他人,也是善待自己。▽修正气,养清气,化怨气,是我们一生的修行。当你内心修得这“三气”,即便世事颠簸,依旧可以活得沉稳自在。点个赞吧 ,与朋友们共勉。 |
|